诗词原文
《忆江州白司马》
唐·元稹
偶寻乐天诗,往在江州日。
声华满京国,樽酒对风月。
莺花与猿鸟,恨不为君说。
作者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九世孙,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贞元九年(793年)明经及第,授左拾遗,进入河中幕府,擢监察御史,长庆二年(822年),由工部侍郎拜相,后出任同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年),为尚书左丞,大和五年(831年)去世,时年五十三,追赠尚书右仆射,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同倡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一百卷。
译文
偶然间我读到白居易的诗篇,那是他在江州任职的日子所写。
他的名声和才华在京城广为流传,对着清风明月饮酒赋诗。
江州的美景,如莺歌燕舞、猿啼鸟鸣,我遗憾不能亲自为你(白居易)诉说。
释义
这首诗是元稹对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任职时所作诗歌的回忆与感慨,诗中通过“偶寻”二字,表达了元稹对白居易诗歌的珍视与怀念,同时借由对白居易在江州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对友人才华的赞美和对那段时光的向往。
赏析
元稹在这首诗中,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白居易诗歌的深厚感情,首句“偶寻乐天诗”直接点题,引出下文对白居易在江州生活的回忆,次句“往在江州日”则进一步明确了时间背景,为全诗奠定了怀旧的基调。“声华满京国,樽酒对风月”两句,通过描绘白居易在京城的声名远扬和饮酒赏月的闲适生活,展现了他的才华与风度,而“莺花与猿鸟,恨不为君说”两句,则通过江州的自然美景,表达了元稹对未能亲自为白居易诉说这些美景的遗憾,同时也隐含了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元稹和白居易的深厚友谊密切相关,元稹和白居易同为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两人志同道合,情谊深厚,白居易在江州任职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也深深打动了元稹,多年后,当元稹偶然间读到白居易在江州所写的诗歌时,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与怀念,于是写下了这首《忆江州白司马》,这首诗不仅是对白居易诗歌的赞美与怀念,更是对两人深厚友谊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