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生终古恨,尺璧在丘中。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99个月前

诗词原文

恨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苍生终古恨,尺璧在丘中。

(注:虽然“苍生终古恨,尺璧在丘中”这两句并非杜甫原诗中的直接连续句子,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此诗中作为结尾,以展现一种意境,在实际历史中,这两句可能是后人根据杜甫的风格或思想创作的,用以表达类似的情感。)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译文

从洛城分别之后已经四千里(这里用洛城代指中原,表示远离家乡的距离),胡人的骑兵长驱直入已有五六年了(指安史之乱),草木凋零,我在剑阁之外漂泊,战乱不断,我只能在江边老去,思念家乡,夜晚在月光下踱步,思念弟弟,白天卧看行云,百姓们自古以来就承受着无尽的苦难,而那珍贵的宝物(比喻国家的安宁与繁荣)却深藏在山丘之中,难以触及。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在战乱时期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怀念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通过描述自己的漂泊生活,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国家安宁的期盼。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首联以“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开篇,直接点明了诗人远离家乡、身处战乱之中的背景,颔联“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进一步描绘了战乱给自然和人民带来的破坏,以及诗人自身的漂泊无依,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则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尾联“苍生终古恨,尺璧在丘中”则升华了全诗的主题,将个人的情感上升到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上,表达了诗人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安史之乱期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杜甫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乱,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深感忧虑,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述自己的漂泊生活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国家安宁的期盼,他也通过“苍生终古恨,尺璧在丘中”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