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流波雅引哀何极。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早就听说洞庭湖水波澜壮阔,今天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大地一分为二,仿佛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望着这浩渺的洞庭湖,心中的哀愁就像这流水一般,深远无尽。
释义:
这首诗通过登楼望远,抒发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首联写诗人对洞庭湖的向往已久,颔联写登楼所见洞庭湖壮阔的景象,颈联写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写诗人对国家多难现实的高度概括,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抒情真挚深沉,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颔联写洞庭湖壮丽广阔的景象,上句写洞庭湖广大的水面与吴、楚两地相接,似乎分裂着吴地和楚地;下句写天地日夜漂浮在湖面上,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颈联写诗人暮年漂泊的艰难处境和凄凉心境,上句写诗人远离亲朋,得不到他们的任何音信;下句写诗人年老多病,乘舟漂泊江湖,尾联写诗人北望长安,想到国家多难,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而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四溅,哀愁万分。
“流波雅引哀何极”一句,以流水比喻内心的哀愁,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多难、人民疾苦的深深忧虑和无奈之情。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杜甫由夔州出峡,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带,在大历四年春暮时节登上了岳阳楼,诗人已年近花甲,身患肺病,漂泊无依,生活困顿,而国家多难,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