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西山薇苦谁能食
唐·杜甫
西山薇草苦且辛,野老采撷愁满襟。
黄粱梦断炊烟绝,谁怜孤苦度残春。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西山的薇草又苦又辣,山野间的老人采摘时满心忧愁,黄粱美梦已断,炊烟也已断绝,又有谁来怜惜这孤苦无依的人度过这残破的春天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西山的薇草之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艰辛和人民的困苦,薇草是一种可食用的野菜,但西山上的薇草却苦涩难咽,象征着当时人民生活的艰难,野老采撷薇草的愁苦表情,以及黄粱梦断、炊烟断绝的凄凉景象,都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
赏析
这首诗以薇草之苦为引子,巧妙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薇草的苦涩与人民的困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丰富,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杜甫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乱,对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受,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西山的薇草之苦和山野老人的愁苦表情,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黑暗和人民苦难的深深忧虑和同情,这首诗也反映了杜甫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