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荒祠
唐·罗隐
久无祠祭至,曾作帝王来。
草色侵遗像,苔痕上祭台。
雨余山色好,风定水声哀。
独有孤臣泪,沾衣几处苔。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晚唐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他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依附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犀利,讽刺深刻,对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多有揭露和批判,同时他的诗作也蕴含着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译文
长久以来无人前来祭祀,这里曾有过帝王的光临。
荒草已经侵占了遗像的边缘,青苔爬上了祭祀的高台。
雨过天晴后山色更加美好,风平浪静时水声却显得悲哀。
只有我这个孤独的臣子,泪水沾湿了衣襟,滴落在几处青苔之上。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被遗忘的帝王祠庙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过往辉煌岁月的感慨和对现实社会冷漠无情的批判,首联点明主题,指出祠庙久无祭祀,却曾是帝王光临之地;颔联通过“草色”和“苔痕”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祠庙的荒凉;颈联以自然景色的对比,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哀愁;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作为孤臣的悲愤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点:
1、对比鲜明: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美好与祠庙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祠庙被遗忘的悲惨命运。
2、情感深沉:诗人以孤臣的身份自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悲愤,情感真挚而深沉。
3、语言凝练:全诗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荒凉凄清的景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罗隐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同时他也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深感悲愤,这首诗正是他在游览一处被遗忘的帝王祠庙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之作,通过描绘祠庙的荒凉景象,诗人表达了对过往辉煌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冷漠无情的批判,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