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雁门行
唐·王昌龄
堂堂雁门行,赫赫符节分。
边烽连北海,虏骑接龙文。
长策扫河洛,雄图清朔方。
系书随征雁,迢迢天路长。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佞臣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著称,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右丞集》等传世。
译文
堂堂正正的雁门之行,手持赫赫有名的符节出征,北方的烽火一直连接到北海之滨,敌人的骑兵身上绣着龙纹的图腾,我们有着长远的策略来扫荡河洛地区的敌人,有着雄伟的蓝图来清除朔方一带的战乱,我写下书信系在征雁的腿上,希望它能将我的思念和期盼带到那遥远的天边。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士出征的壮丽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首句“堂堂雁门行,赫赫符节分”点明了出征的地点和将士们手持符节的威严;“边烽连北海,虏骑接龙文”则描绘了边疆战事的紧张与激烈;“长策扫河洛,雄图清朔方”表达了将士们有着长远的战略规划和清除敌患的雄心壮志;“系书随征雁,迢迢天路长”则寄托了诗人对将士们的深深思念和期盼。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战争为背景,通过描绘将士们出征的壮丽场景和表达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与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边塞气息和强烈的感染力,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安宁和边疆稳定的渴望与期盼。
创作背景
王昌龄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期,但边疆战事不断,国家需要大量的将士来保卫边疆,诗人作为一位有着深厚爱国情怀的文人,对于边疆战事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深感敬佩和感动,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赞美将士们的英勇事迹和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深深思念与期盼,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唐朝边疆战事的紧张局势和将士们为保卫国家而付出的巨大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