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古寺修复有感
朝代:唐
作者:李暮云
榻房旧寺近修复,梵呗经过时可听。
古木参天遮日影,清泉绕石伴人行。
钟声远播山林静,香火重燃佛光明。
此间胜景多奇绝,不羡繁华不羡名。
作者简介
李暮云,唐代中晚期的一位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见于地方志及佛教相关文献中,他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与宗教氛围,尤其擅长将佛教元素融入诗中,给人以宁静致远之感,尽管在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并不显赫,但其诗作却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刻的意境,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喜爱。
译文
那间位于榻房旁的旧寺庙得到了修复,当我经过时,可以清晰地听到寺内传来的梵呗之声,古老的树木高耸入云,遮挡住了炽热的阳光,清澈的泉水绕过石块,伴随着我缓缓前行,钟声在山林间回荡,使得整个山林显得更加宁静,香火重新燃起,照亮了佛堂,带来了佛光普照,这里的景色如此美妙绝伦,让人忘却了尘世的繁华与名利。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座旧寺的修复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宁静与和谐,榻房旧寺的修复象征着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复兴,梵呗之声则让人感受到宗教的庄严与神圣,古木参天、清泉绕石等自然景象,进一步烘托出寺庙的清幽与脱俗,钟声远播、香火重燃,不仅描绘了寺庙的日常景象,也寓意着信仰的力量与希望,诗人以“不羡繁华不羡名”表达了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禅意的世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寺庙日常活动的生动再现,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超脱的氛围,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如“榻房旧寺近修复”象征着文化的传承与复兴,“梵呗经过时可听”则寓意着宗教的净化与心灵的慰藉,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展现了佛教文化的魅力,也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据推测,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代中晚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们渴望寻求心灵的慰藉与精神的寄托,李暮云或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游览了一座刚刚修复的旧寺庙,被其宁静的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打动,从而创作出了这首充满禅意的诗作,通过这首诗,诗人不仅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与赞美,也寄托了自己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