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人踪迹应如此,飘泊深惭席上珍。的解释

生辉119个月前

诗词原文

避客

唐·罗隐

避人踪迹应如此,飘泊深惭席上珍。

四海为家身不定,一樽相属意难伸。

寒灯照影愁孤枕,夜雨敲窗忆故人。

欲问归期何处是,天涯芳草自春春。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晚期诗人、文学家,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初期,一生历经坎坷,多次参加科举不第,晚年依附吴越王钱镠,曾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多抒发个人遭遇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语言犀利,讽刺深刻,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为了避免打扰他人,我的行踪应当如此隐秘;漂泊在外,深感自己如同宴席上的珍稀之物却未能有所贡献而惭愧,四海为家,居无定所,心中虽有千言万语,却难以在一杯酒中完全表达,寒冷的灯光下,孤影自怜,愁对孤枕;夜雨敲打着窗户,让人不禁思念起远方的故人,想要询问归期在何方,只见天涯芳草年年自春,归期无望。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罗隐在漂泊生涯中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故人的深深思念,首联“避人踪迹应如此,飘泊深惭席上珍”直接点题,说明自己为了不打扰他人而刻意隐藏行踪,同时对自己漂泊无依、未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感到惭愧,颔联“四海为家身不定,一樽相属意难伸”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居无定所、心意难平的境遇,颈联“寒灯照影愁孤枕,夜雨敲窗忆故人”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对故人的思念,尾联“欲问归期何处是,天涯芳草自春春”则以问句作结,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归期的迷茫与无奈。

赏析

此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漂泊生涯中的孤独与无奈,诗中“避人踪迹”与“飘泊深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诗人的谦逊与自责,又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与不公,颔联的“四海为家身不定”与“一樽相属意难伸”则深刻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颈联的“寒灯照影愁孤枕,夜雨敲窗忆故人”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将诗人的孤独与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尾联的“欲问归期何处是,天涯芳草自春春”则以问句作结,既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又暗示了生命的无常与自然的永恒。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罗隐晚年漂泊生涯中,当时他多次科举不第,仕途无望,生活困顿,四处漂泊,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深感自己如同宴席上的珍稀之物却未能有所贡献而惭愧,同时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也愈发强烈,此诗正是诗人在这种心境下创作的,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深刻感悟与独特见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