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皎然
一指臞禅来鹤听,六时枯偈有云亲。
岩前野鹿时窥户,林里秋猿夜伴人。
空寂自能遗世虑,逍遥何必问尘喧。
幽栖已得此生足,岩壑风烟任卷舒。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信奉道教,后皈依佛门成为僧侣,皎然的诗歌创作成就颇高,与韦应物、灵澈等人有唱和,其诗作多写山水田园、佛寺禅境,风格清丽闲淡,为唐代诗坛一位重要诗人。
译文
我以一指禅的枯瘦之姿,引来仙鹤聆听我的禅语,六个时辰里,我吟诵着干瘪的佛偈,仿佛有云朵亲近我身旁,岩壁前的野鹿时常窥探我的门户,林中的秋猿夜晚与我为伴,在这空寂之中,我自然能够遗忘世间的烦恼,逍遥自在,何必去询问尘世的喧嚣呢?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栖居,我已经觉得此生足够,任由那岩壑间的风烟随意卷舒。
释义
“一指臞禅来鹤听”描绘了诗人以一指禅的修行方式,引来仙鹤倾听其禅悟,象征着诗人禅修的高深与超脱。“六时枯偈有云亲”则指诗人六个时辰都在吟诵佛偈,仿佛有云朵亲近,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及禅修的虔诚。“岩前野鹿时窥户,林里秋猿夜伴人”两句,通过野鹿窥户、秋猿伴人的细节,展现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和谐。“空寂自能遗世虑,逍遥何必问尘喧”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烦恼、追求逍遥自在的心境。“幽栖已得此生足,岩壑风烟任卷舒”则总结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满足与自在。
赏析
这首诗是皎然山居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诗中“一指臞禅”、“六时枯偈”等意象,展现了诗人禅修的深厚功底与虔诚之心,而“岩前野鹿”、“林里秋猿”等自然景象的描绘,则增添了诗歌的生动与趣味,使山居生活显得更加宁静而美好,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禅意与诗意。
创作背景
皎然作为一位诗僧,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林寺庙中度过,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山居期间,面对自然美景与禅修生活,有感而发之作,通过描绘自己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禅修的虔诚与超脱,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与满足,以及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在唐代,佛教盛行,禅修成为许多文人墨客追求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皎然的这首诗,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禅修与自然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