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韦应物
不忍慈眸见世人,烟霞深处寄閒身。
松风清韵飘琴瑟,竹月幽光映户门。
溪水潺潺涤尘念,山花烂漫醉心魂。
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倚危栏望白云。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虚构之作,韦应物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该虚构作品进行。)
作者简介
韦应物,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公元737年,卒于公元792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入仕为官,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韦应物的诗作以山水田园诗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深沉含蓄,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不忍心用慈悲的眼睛去看世间的纷扰,于是将自己寄托在烟霞缭绕的深山之中,松风传来清雅的韵律,如同琴瑟之音,竹林中透出的月光映照在门户之上,溪水潺潺流淌,洗涤着心中的尘埃,山花烂漫开放,令人心醉神迷,这里的真意谁能理解呢?只能独自倚靠在高高的栏杆上,望着悠悠的白云。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诗人在深山中的隐居生活,表达了他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首句“不忍慈眸见世人”直接点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次句“烟霞深处寄閒身”则描绘了他选择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后四句则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如松风、竹月、溪水、山花等,进一步渲染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赏析
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诗中“松风清韵飘琴瑟,竹月幽光映户门”等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的优美,还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感,如“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倚危栏望白云”等句,表现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创作背景
本诗虚构的创作背景可以设定为韦应物在仕途不顺、心灰意冷之际,选择隐居山林,以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在隐居生活中,韦应物被大自然的美丽所深深吸引,同时也对世俗的纷扰和人性的复杂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他将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融入诗中,创作出了这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