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从军行
唐·王昌龄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去马不嘶霜箭急,征鸿频过羽声稠。
遥看玉垒千重雪,暗度金河万里秋。
(注:“去马不嘶霜箭急,征鸿频过羽声稠”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王昌龄现存的《从军行》组诗中的任何一首,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我将其融入了一首虚构的《从军行》作品中,以展现其意境,真正的《从军行》组诗共有七首,是王昌龄的边塞诗代表作,但上述两句为创意性融入,旨在体现边塞战争的紧张与肃杀氛围。)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年—约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尉,安史之乱时,惨遭佞臣张镐诬陷,于至德二载(757年)冬,被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著有《王右丞集》《王昌龄集》等。
译文
胡人的酒瓶在战士的胳膊上滑落,紫色的薄汗浸湿了衣襟,碎叶城西的秋月如同团圆之镜,朝廷紧急颁发命令,星夜驰送宝剑,我辞别君王,誓要在一夜之间攻取楼兰,战马在寒霜中静默前行,箭矢如飞,急促无声;征雁频繁飞过,伴随着密集的战鼓声,远远望去,玉垒山如同千重白雪,金河在秋意中悄然流淌,万里边疆,一片肃杀。
释义
此诗描绘了边塞战争的紧张与壮丽,通过“去马不嘶霜箭急,征鸿频过羽声稠”等句,展现了战场上的肃杀与战士们的英勇无畏,诗中既有对边疆风光的描绘,也有对战士们忠诚与勇气的赞美,以及对战争胜利的渴望。
赏析
“去马不嘶霜箭急,征鸿频过羽声稠”两句,以战马静默、箭矢急促、征雁频飞、战鼓声密等意象,生动描绘了边塞战场的紧张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们的坚韧不拔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还融入了边疆的自然风光,使得整首诗既有战争的悲壮,又有自然的壮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虽然上述两句并非直接出自王昌龄现存的《从军行》组诗,但王昌龄确实以其边塞诗著称,他的边塞诗多描写边塞风光、战士生活以及战争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边疆战士的深厚情感和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在唐朝时期,边疆战事频繁,王昌龄的边塞诗正是对这一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映,通过虚构的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王昌龄边塞诗中的那种激昂与悲壮,以及对战士们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