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草堂吟
唐·杜甫
平生不唱清平调,风雨连天拜草堂。
四壁萧然无长物,一灯如豆照空房。
心忧国事愁难解,身老江湖梦易伤。
欲问人间何所寄,唯将心事付沧桑。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根据关键词进行创作及解析,历史上杜甫并无直接以“平生不唱清平调,风雨连天拜草堂”为起句的诗篇。)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早年游历四方,广交好友,曾应试不第,后入朝为官,但仕途不顺,安史之乱后,杜甫颠沛流离,历经战乱之苦,晚年寓居成都草堂,生活困苦,但仍心系国家与人民,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人民疾苦的诗歌,其诗作深刻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译文
我一生未曾吟唱过那些歌功颂德的清平曲调,却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虔诚地拜访了这简陋的草堂,草堂四壁空空,没有什么值钱的物件,只有一盏微弱的灯光,照亮着空旷的房间,心中忧虑国家大事,愁绪难以排解,年老体衰,漂泊江湖,连梦境都充满了哀伤,想问这世间还有什么可以寄托我的情感,只有将满腔心事交付给无尽的岁月与沧桑。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杜甫不慕名利、心系国家与人民的情怀,首联“平生不唱清平调”,表明诗人不随波逐流,不唱那些粉饰太平的曲调;次联“风雨连天拜草堂”则描绘了诗人在风雨中拜访简陋草堂的情景,象征其虽处逆境仍坚守节操,三联“心忧国事愁难解,身老江湖梦易伤”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漂泊无依的感伤;尾联“欲问人间何所寄,唯将心事付沧桑”则表达了诗人将满腔心事寄托于时间流逝中的无奈与深沉。
赏析
此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通过描绘诗人个人的生活状态与心境,展现了其作为“诗圣”的高尚情操与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中“风雨连天拜草堂”一句,既是对诗人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也寓意着诗人面对逆境时的坚韧不拔,而“心忧国事愁难解”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核心,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杜甫诗歌中反映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的佳作。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虚构,但若将其置于杜甫的生活背景中,可以想象这是在他晚年寓居成都草堂期间,面对国家动荡、个人漂泊无依的境遇下,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杜甫在成都草堂的生活虽然简朴,但他在这里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人民疾苦的诗歌,此诗或许正是他在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面对自己简陋的居所,心中涌动着对国家与人民的深深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从而写下的一首抒发心声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