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僧道不蓄兵
唐·白居易
岂有沙门蓄四兵,空将四大施黄荆。
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汀。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方面有着独到的造诣。
译文
难道有僧人蓄养四种兵器吗?他们只是空有四肢(佛教中“四大”指地、水、火、风,此处借指人的身体)却只能用来承受黄荆(一种惩罚用的枝条)的抽打,他们不向人间争宠夺利,只将心事寄托在沙滩上的小洲上。
释义
这首诗通过讽刺僧人不可能蓄养兵器这一事实,来强调僧人的超脱世俗、不问世事的生活态度,诗中“沙门蓄四兵”是虚构的情境,用以反衬僧人“空将四大施黄荆”的无奈与淡泊,最后两句则进一步表达了僧人远离尘嚣、心境宁静的生活理想。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生活态度的赞赏,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诗人巧妙地突出了僧人的超脱与淡泊,首句“岂有沙门蓄四兵”以反问开篇,引人深思;次句“空将四大施黄荆”则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僧人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后两句则笔锋一转,以僧人的心境宁静作为结尾,使整首诗在情感上达到了高潮,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仕途不顺、心境淡泊,对佛教思想有了更深的体悟,在唐代,佛教盛行,许多文人墨客都与僧人有着深厚的交往,白居易也不例外,他常与僧人交流心得、探讨人生,这首诗可能就是他在与僧人交往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而创作的,通过这首诗,白居易表达了自己对僧人生活态度的赞赏和向往,也寄托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