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封禅
唐·李商隐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云行雨施,万物咸仰。
封禅大典,古来稀举。
秦皇汉武,曾此留名。
玉牒金书,刻石纪功。
身后独遗封禅草,何人寻得佐鸿图。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之作,李商隐并未写过此首完整之诗,但以下解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他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也常含有深刻的政治讽刺和社会批判。
译文
泰山高耸入云,是鲁国的象征。
岱宗(泰山)到底怎么样呢?齐鲁两地都望不到它的尽头。
云行雨施,万物都仰仗它的恩泽。
封禅大典,自古以来就很少举行。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在这里留下名声。
他们用玉牒金书,刻石记录自己的功绩。
但他们身后只留下封禅的草稿,谁能找到这些草稿来辅佐未来的鸿图大业呢?
千秋万岁之后,只留下名声,而他们身后的事却变得寂寞无闻。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的雄伟和封禅大典的庄严,表达了对古代帝王功绩的追忆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特别是“身后独遗封禅草,何人寻得佐鸿图”两句,暗示了帝王们虽然留下了显赫的功绩,但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却难以被后人完全继承和发扬。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泰山和封禅大典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诗人通过对比古代帝王的辉煌和他们身后的寂寞,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憧憬,特别是“身后独遗封禅草”一句,既是对古代帝王功绩的肯定,也是对他们身后事的惋惜,而“何人寻得佐鸿图”则表达了对未来人才的期待和呼唤。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假设它是在李商隐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刻反思的背景下创作的,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诗人对现实感到失望和无奈,他通过这首诗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表达了对古代帝王功绩的追忆和对未来社会的期许,他也通过这首诗来呼吁人们珍惜历史经验,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