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多为安民术,援笔皆成出世文。的释义

风云128个月前

诗词原文

题李愬画像

唐·白居易

英主山河固,忠臣社稷安。

苦心多为安民术,援笔皆成出世文。

北定中原日,功成自合归。

朝廷非不知,不遣谒明君。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他的作品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英明的君主使得国家山河稳固,忠诚的大臣让国家社稷安宁。

(李愬)费尽心思都是为了安抚百姓的策略,提笔写下的都是超脱尘世的文章。

(他)在北方平定中原的那一天,功成名就自然应当归来。

朝廷并非不知道他的功劳,但不让他去拜见圣明的君主(可能是指因政治原因未能得到应有的封赏或重用)。

释义

这首诗是对唐代名将李愬的赞美与感慨,首联点明李愬在维护国家稳定中的重要作用;颔联通过“苦心多为安民术,援笔皆成出世文”两句,展现了李愬不仅军事才能出众,而且心怀百姓,文采斐然;颈联表达了李愬平定叛乱、功成名就的辉煌时刻;尾联则透露出诗人对李愬未能得到朝廷充分赏识和重用的遗憾。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李愬的生平事迹和卓越贡献。“苦心多为安民术”一句,深刻揭示了李愬作为将领的仁心与智慧,他不仅关注战场上的胜利,更重视战后百姓的安居乐业;“援笔皆成出世文”则展现了李愬的文学才华,说明他不仅是一位武将,也是一位文人墨客,具有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尾联的转折,既表达了对李愬未能得到应有待遇的同情,也隐含了对当时朝政的批评。

创作背景

白居易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唐朝中后期,社会矛盾尖锐,朝政腐败,边疆不宁,李愬作为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的主要功臣,其事迹在当时广为流传,白居易通过这首诗,既是对李愬个人品质的赞美,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和批判,他希望通过李愬的故事,唤起人们对忠诚、智慧和仁爱的重视,同时也对朝廷的用人之道提出了质疑和反思。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