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画鹰
唐·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别幅邈得先师真,鼻孔不相似。
画鹰虽好不同真,此鹰岂是凡流匹。
(注:原诗中并无“别幅邈得先师真,鼻孔不相似”两句,为符合题目要求,特此添加,并构造整首诗的意境与逻辑。)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在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风霜肃杀之气,原来画面上苍鹰,画得极其神异,矗立的身姿挟带着呼啸风雷,凌厉的气势充塞着整个天地,耸着惊耸的羽毛,想要搏击狡猾的兔子;圆睁着环眼,注视着仿佛愁苦的胡人,苍鹰的绳索栓在柱上,看上去光彩夺目,好似要挣脱羁绊,飞向云霄;画鹰的轩廊里,如果有人呼唤,它就会引颈高鸣,呼之欲出,何时让它搏击凡鸟,我们就会见到凡鸟血洒草原的壮观景象,另外一幅画作中,邈远的先师形象栩栩如生,但画中的鹰与先师的形象在鼻孔上却有所不同,展现了画家的独特匠心,虽然这幅画鹰虽好,但与真鹰相比仍有差异,但这只画鹰绝非凡品所能比拟。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画鹰的雄姿,表达了诗人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和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通过“别幅邈得先师真,鼻孔不相似”的描绘,展现了画家在创作中的独特视角和匠心独运,强调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
赏析
这首诗的前八句主要描绘了画鹰的雄姿和气势,通过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画鹰的栩栩如生和非凡气势,后两句则通过“别幅邈得先师真,鼻孔不相似”的描绘,巧妙地引入了画家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诗人通过对比画鹰与真鹰、画鹰与先师形象的差异,强调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以及画家在创作中的独特视角和匠心独运,整首诗意境深远,气势磅礴,既展现了画鹰的雄姿,又表达了诗人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和渴望施展抱负的雄心壮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观赏一幅画鹰图时所作,当时,杜甫正处于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境地,但他依然保持着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和渴望施展抱负的雄心壮志,在观赏这幅画鹰图时,他被画鹰的雄姿和气势所震撼,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篇,通过“别幅邈得先师真,鼻孔不相似”的描绘,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艺术创作的理解和追求,即要在尊重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挥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和匠心独运,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