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衣长铗酸风里,立马黄河望太行。的解释

春秋79个月前

诗词原文

出太行

清·杨圻

短衣长铗酸风里,立马黄河望太行。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河山色改。

作者及朝代

杨圻(1875年—1941年),原名朝庆,更名鉴莹,又名圻,字云史,号野王,江苏常熟人,近代著名诗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后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曾任上海《申报》主笔,民国时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代理部长等职,晚年移居香港,曾任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杨圻的诗才横溢,风格清新隽永,被誉为“民国诗坛泰斗”。

作者简介

杨圻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他早年留学日本,接受了新思潮的影响,但骨子里仍保持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他的诗歌创作广泛涉及社会现实、个人情感、自然风光等多个领域,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细腻温婉的一面,杨圻的诗歌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穿着短衣,腰佩长剑,在凄酸的寒风中站立,我骑着马儿在黄河岸边眺望太行山,秋天到了,边城的号角声哀怨凄凉,烽火连天映照得山河都改变了颜色。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黄河岸边,望着太行山的壮丽景象,同时表达了他内心的豪情壮志和对时局的忧虑,首句“短衣长铗酸风里”通过描绘诗人的装束和所处的环境,展现了他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次句“立马黄河望太行”则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他骑着马儿在黄河岸边眺望太行山,仿佛要将整个山河都尽收眼底,后两句则通过描写秋天的边城和烽火连天的景象,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站在黄河岸边眺望太行山的壮丽景象,同时表达了他内心的豪情壮志和对时局的忧虑,诗中“短衣长铗”的描绘,既展现了诗人的英武形象,又暗示了他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而“立马黄河望太行”的描绘,则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后两句通过描写秋天的边城和烽火连天的景象,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又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深沉,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又有细腻温婉的一面,展现了杨圻诗歌的独特魅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杨圻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或回国后不久,当时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军阀混战,国家命运岌岌可危,杨圻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感国家危亡之际,自己应该有所作为,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豪情壮志和对时局的忧虑,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期望,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杨圻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抒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