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大梁怀古
唐·岑参
慷慨悲歌过大梁,夷门人去太凄凉。
天开地辟功何伟,龙卧虎藏势已亡。
故国青山何处是,归心日夜忆咸阳。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注:“慷慨悲歌过大梁,夷门人去太凄凉”这两句并非岑参某首完整诗作中的原句,而是根据岑参的边塞诗风格和唐代怀古诗的常见主题虚构拼接而成,用以展示如何围绕关键词进行诗词创作及解析,以下解析将基于这一虚构情境展开。)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他出生于官宦世家,早年曾游历四方,后入仕为官,两度出塞,亲历边塞生活,其诗作多描绘边塞风光、军旅生活及民族交往,风格雄奇瑰丽,情感深沉悲壮,是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
译文
慷慨激昂地唱着悲壮的歌曲经过大梁古城,夷门(今河南开封东北,战国时魏都大梁城的东门)的故人已经离去,留下的是无尽的凄凉,天地初开,建功立业何其伟大,但英雄豪杰如龙卧虎藏,其势力终究已消亡,故乡的青山在何方?我的心日夜思念着远方的咸阳,请不要再提起封侯拜相的事情,因为每一位将领的成功背后,都是成千上万士兵的牺牲。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诗人经过大梁古城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历史兴衰、英雄落幕的感慨,以及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诗中“慷慨悲歌”与“夷门人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展现了诗人对往昔辉煌的怀念,也流露出对现实荒凉的哀叹。
赏析
1、情感深沉:诗人以“慷慨悲歌”开篇,奠定了全诗悲壮的情感基调,通过“夷门人去太凄凉”一句,将历史沧桑与个人感慨紧密结合,表达了深沉的历史忧思。
2、对比鲜明:诗中“天开地辟功何伟”与“龙卧虎藏势已亡”形成强烈对比,既赞美了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又揭示了历史无情的规律,英雄终将成为过去,令人唏嘘不已。
3、思乡之情:“故国青山何处是,归心日夜忆咸阳”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将个人情感融入历史背景之中,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4、反战思想:“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生命的尊重。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虚构之作,但若将其置于唐代怀古诗的背景下考虑,可以想象诗人是在游历大梁古城时,被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触动,进而引发了对历史兴衰、英雄命运的深刻思考,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国力强盛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怀古之作,既表达了对往昔辉煌的追忆,也寄托了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