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水阁晴楼
唐·白居易
水阁清深映碧流,晴楼萧爽对高秋。
风前白露沾衣润,月下沧波照影幽。
几度思归还把酒,何时归去更登楼。
今朝偶向江头立,始觉人间万事悠。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译文
水边的楼阁倒映在清澈的溪流中,显得格外清幽深邃;晴朗的楼阁高耸入云,面对着高远的秋天,显得萧洒爽朗,风轻轻吹过,白露沾湿了衣裳,带来一丝凉意;月光下,苍茫的波涛映照出身影,更添一份幽静,多少次想要归乡却总是举杯难消愁,不知何时才能真正归去再登高楼,今天偶然站在江边,才忽然觉得人间的万事都显得那么悠远而渺小。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水边楼阁和晴朗楼阁前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世事的感慨,水阁的清幽、晴楼的萧爽与诗人的心境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赏析
这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水阁和晴楼的美丽景色,同时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人生世事的感慨,诗中“水阁清深映碧流,晴楼萧爽对高秋”两句,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水阁和晴楼的美丽形象,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而“风前白露沾衣润,月下沧波照影幽”两句,则进一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幽远的意境,使诗人的情感得以更加深刻地表达。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正身处异乡,面对着陌生的环境和人事,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描绘水阁和晴楼的美丽景色,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人生世事的淡然态度,这首诗也反映了白居易晚年时期对诗歌创作的追求和感悟,即追求诗歌的清新脱俗和意境的深远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