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湘南逢雁
唐·钱起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若耶老叟嗟来暮,应向江头待隼旟。
作者简介
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七年(748年)进士,曾任考功郎中、知制诰,官至尚书司勋员外郎,钱起为诗清丽,尤长于写景,为大历诗风的杰出代表,与郎士元齐名,世称“钱郎”,又与刘长卿并称“钱刘”,与韩翃、李端、司空曙并称“大历十才子”,有《钱考功集》。
译文
湘江两岸斑竹枝枝连理,一对对鹧鸪在锦翅上双双起飞,若耶溪边的老翁自伤年岁已晚,他或许正伫立在江边等待着朝廷的旌旗。
释义
首句“湘江斑竹枝”以斑竹起兴,斑竹又名湘妃竹,相传舜崩苍梧,娥皇、女英二妃追至,哭啼极而泪下沾竹,竹上遂有斑痕,次句“锦翅鹧鸪飞”则写眼前景,点染出凄迷的气氛,为下文抒情作铺垫,后两句“若耶老叟嗟来暮,应向江头待隼旟”写自己,诗人这次正值“来暮”之年,却与“归雁”同来,言外之意是自己不如归雁;老叟伫立江边,等待朝廷的旌旗,自己这么辛苦奔波,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却又有多少希望呢?言外之意是希望渺茫。
赏析
这首诗以湘江为背景,通过描绘斑竹、鹧鸪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迷哀婉的氛围,诗人以若耶老叟自喻,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渴望和无奈,诗中“嗟来暮”三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感慨,也隐含了对朝廷不重用自己的不满和无奈,而“应向江头待隼旟”一句,则更是将诗人内心的期待和失望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钱起在湘南地区遇到大雁南飞时所作,当时,钱起已经步入晚年,但仕途并不顺利,心中充满了对朝廷不重用自己的不满和无奈,当他看到大雁南飞时,不禁触景生情,想起了自己漂泊无定的生活,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哀婉之情的诗,通过描绘湘江两岸的斑竹和鹧鸪,以及若耶老叟的形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渴望和失望,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