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忽厌承明直,白首犹刊丽正书。的解释

生辉88个月前

诗词原文

酬别薛三、蔡大,留简韩十四主簿

唐·杜甫

十年长自青衿识,比来云雨更相鲜。

高名直向掖垣树,壮节须将海岳迁。

丹心忽厌承明直,白首犹刊丽正书。

王事靡盬身多病,沧江岁晚独归欤。

作者及朝代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杜甫早年曾游历四方,并多次应试不第,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长安,后投奔唐肃宗,授左拾遗之职,但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晚年漂泊西南,最终在四川成都病逝,杜甫的诗作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面貌,被誉为“诗史”。

译文

十年来我们一直是同学少年,近来更是如云雨般频繁相见,你的高名已在朝廷中树立,你的壮志必将如山海般迁升,但如今你忽然厌倦了朝廷的直官生涯,即使到了白头还在编纂书籍,国事繁忙,你又身患多病,在这岁末之时,你是否会独自归隐江湖呢?

释义

这首诗是杜甫与友人薛三、蔡大分别时所作,同时留诗给韩十四主簿,诗中回顾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对友人的高名和壮志表示赞赏,但也流露出对友人厌倦朝廷生涯、白头仍在编纂书籍的同情与理解,诗人以自身国事繁忙、身患多病的境遇,对友人可能选择归隐江湖表示了关切与猜测。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对比和反问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首联“十年长自青衿识,比来云雨更相鲜”回顾了与友人的交往历程,情感深厚,颔联“高名直向掖垣树,壮节须将海岳迁”对友人的高名和壮志进行了赞美,气势磅礴,颈联“丹心忽厌承明直,白首犹刊丽正书”则通过对比,揭示了友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情感复杂,尾联“王事靡盬身多病,沧江岁晚独归欤”则以自身境遇为引子,对友人可能的选择表示了关切与猜测,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晚年时期,当时他身处乱世,国事繁忙,身患多病,对现实深感无奈与忧虑,他的友人薛三、蔡大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和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也可以领略到他作为“诗圣”的卓越才华和深邃思想。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