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狝
唐·李世民
武功伊古重,时举岂禽荒。
羽卫参差远,鸾旗晻霭长。
仙狐方下射,灵雉欲飞藏。
一箭摧大猰,群呼惊且伤。
天弧挟日月,龙矢射欃枪。
凯还振旅处,共饮乐未央。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世民
朝代:唐朝(618年-907年)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他年少从军,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各地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即位后,他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杰出的政治家与一代明君,他在位期间,开创“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译文
自古以来武功就被高度重视,举行秋狝(古代帝王秋季的狩猎活动)并非为了沉溺于捕猎野兽,羽林军(皇帝的禁卫军)的队伍参差不齐,远远地延伸开去,鸾旗(皇帝仪仗中的大旗)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显得非常壮观,正当仙狐要被射中时,灵雉(一种珍贵的鸟)又想飞藏起来,一箭射去,大恶兽被摧毁,众人惊呼且感到震惊与悲伤,弓箭如同日月般光辉,箭矢能射中邪恶的星辰,胜利归来后,在驻扎的地方,大家共同饮酒欢庆,快乐无比。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举行秋狝的场景,强调了武功的重要性,并表明举行秋狝并非为了沉溺于捕猎,而是有更深层的意义,诗中通过描绘壮观的军队和狩猎过程,展现了皇帝的威严与力量,也表达了胜利后的喜悦与欢庆。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秋狝场景的同时,也融入了作者对武功和治国理念的思考,首句“武功伊古重”直接点明了武功的重要性,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接下来的诗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狩猎的壮观场面,展现了皇帝的威严与军队的雄壮,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如“仙狐方下射,灵雉欲飞藏”等句,通过“凯还振旅处,共饮乐未央”等句,表达了胜利后的喜悦与欢庆,也体现了唐太宗与将士们的深厚情谊。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具体年份不详,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唐太宗非常重视武功和军队建设,举行秋狝不仅是为了检验军队的战斗力,也是为了加强与将士们的联系和感情,在这首诗中,唐太宗通过描绘秋狝的场景和表达自己对武功的思考,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明君的治国理念和军事才能,这首诗也反映了唐朝时期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以及皇帝与将士们之间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