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客中寒食
唐·宋之问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满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附加句(根据您的关键词融入):
久客虮攒褐,隆寒户冻蝇。
(注:由于“久客虮攒褐,隆寒户冻蝇”并非原诗中的句子,但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其融入此解析中,作为诗人对客居异乡、寒冬难熬情景的一种想象或描述。)
作者及朝代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宋之问,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累迁至考功员外郎、修文馆学士等职,后因事被贬为泷州参军,不久逃归洛阳,再次被贬越州长史,唐睿宗即位后,因曾依附张易之兄弟,被流放钦州,最终死于桂州,宋之问的诗以宫廷应制、山水诗最为擅长,其诗作辞藻华丽,音韵和谐,对唐代律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译文
在旅途中恰逢寒食节,思念家乡,泪水沾满了衣襟,远方的音信早已断绝,而眼前的桃李却在春雨中绽放着春色,想要饮酒却毫无兴致,只有吟诗似乎还能找到些许慰藉,比起那些郊外踏青的人们,我这漂泊异乡的游子真是自愧不如。
(附加句译文):长久客居他乡,身上的衣服仿佛被虮虱攒聚,隆冬时节,门户紧闭,连苍蝇都被冻僵了。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寒食节期间客居异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诗人通过描述自己无法收到家乡的消息,眼前的春色与内心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愁,通过对比自己与郊外踏青人的不同境遇,进一步突出了自己的孤独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眼前的春色与内心的凄凉进行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诗人还通过描绘自己无法饮酒、只能吟诗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无奈,附加句“久客虮攒褐,隆寒户冻蝇”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客居异乡的艰难与困苦,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宋之问被贬谪期间,在唐代,寒食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通常会在这个时候扫墓祭祖、踏青游玩,对于被贬谪的宋之问来说,这个节日却成了他思乡之情的催化剂,在异乡漂泊的日子里,他无法与家人团聚,无法享受节日的欢乐,只能独自面对孤独与凄凉,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