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园田居·其三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附加句:何如投笔务农去,老至耕桑事事通。
(注:附加句并非原诗内容,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将其融入解析中,假设其为诗人心境的一种表达或后人对其诗意的引申。)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表现出摆脱世俗束缚,追求自由生活的理想。
译文
原诗译文:
在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我衣,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附加句译文:何不放下笔砚去从事农活呢?到老时对于耕作桑蚕之事便能样样精通。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田园劳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世俗的厌倦,附加句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归隐田园、投身农事的决心和愿景。
赏析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以极其朴素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在田园中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他对自然和劳动的热爱,附加句“何如投笔务农去,老至耕桑事事通”则是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进一步升华,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农耕文化的认同,这种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自由和快乐,是诗人心中理想的归宿。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但又无力改变,于是选择了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这首诗和附加句正是他这种生活态度和心境的写照,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和宁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简朴生活的追求和对官场世俗的厌倦,也反映了诗人对农耕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