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嵩山十二首·其十
唐·李峤
目极中华尽,心纡象教缘。
灵峰标胜境,神岳启真筵。
法雨沾花润,禅云绕树悬。
何须求羽化,此地即登仙。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峤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峤,字巨山,唐代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他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李峤曾任宰相,对唐代政治和文化发展有一定贡献。
译文
极目远眺,中华大地尽收眼底,心中却萦绕着对佛教的深厚情感,嵩山灵峰标志着胜景的所在,神岳开启了真理的盛宴,佛法如同细雨滋润着花朵,禅意如同云彩环绕着树木,何必寻求羽化成仙,此地便如同仙境一般。
释义
目极中华尽:极目远望,中华大地仿佛尽收眼底。
心纡象教缘:心中萦绕着对佛教(象教,佛教的别称)的深厚情感。
灵峰标胜境:嵩山的灵峰标志着胜景的所在。
神岳启真筵:嵩山作为神岳,开启了真理的盛宴。
法雨沾花润:佛法如同细雨,滋润着花朵。
禅云绕树悬:禅意如同云彩,环绕着树木。
何须求羽化:何必寻求羽化成仙。
此地即登仙:此地便如同仙境一般。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嵩山的壮丽景色和佛教文化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佛教文化的热爱与向往,首联“目极中华尽,心纡象教缘”既展现了诗人广阔的视野,又点明了其内心的信仰,颔联和颈联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嵩山的胜景和佛教的禅意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尾联“何须求羽化,此地即登仙”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嵩山仙境般的赞美和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峤在游览嵩山时所作,嵩山作为中国古代五岳之一,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是佛教和道教的重要圣地,李峤在游览嵩山时,被其壮丽的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组《游嵩山十二首》,这首诗作为其中的一首,不仅展现了嵩山的自然美景,还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热爱和向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峤对嵩山的赞美之情和对佛教文化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