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挽歌辞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节选其中两句)
后嗣复谁望,有车已摧轮。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切感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子孙后代还有谁指望呢?就像那已经摧毁了车轮的车子一样(暗示家族衰败,后继无人)。
释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族未来的忧虑和无奈。“后嗣复谁望”意味着子孙后代中无人能继承家业或期望,而“有车已摧轮”则是一个比喻,象征着家族的衰败和无法挽回的颓势。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而深沉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家族未来的悲观预期,通过“后嗣复谁望”的设问,诗人流露出对家族后继无人的深深忧虑,而“有车已摧轮”的比喻,则更加生动地描绘了家族衰败的凄凉景象,这种以具体事物来象征抽象意义的写法,使得诗句更加含蓄而富有韵味,这两句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深刻认识。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辞官归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失望,这首《挽歌辞》是诗人在晚年时所作,表达了他对人生、死亡和家族未来的深刻思考,在诗中,诗人以平静而深沉的笔触,描绘了自己死后的凄凉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子孙后代和家族未来的忧虑,这种忧虑不仅源于诗人个人的经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家族衰败和后继无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