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悲愤诗(其二)
汉·蔡文姬
嗥天天莫知,拊地地不闻。
独泣绝复苏,悲声激中怀。
心交垂绝絶,复见衾与裯。
从父四五人,待我色不欢。
行到中庭门,严扃交我关。
泪下无时休,泣涕成流澜。
作者及朝代
作者:蔡文姬,名琰,字文姬,又字昭姬,东汉末年女性文学家,文学家蔡邕之女。
朝代:东汉
作者简介
蔡文姬生于书香门第,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和音乐才华,她的命运多舛,早年丧夫,后被南匈奴俘虏,生育二子,曹操因感念蔡邕之交情,用重金赎回蔡文姬,并嫁给董祀,蔡文姬的诗词作品情感真挚,风格悲凉,反映了她的坎坷人生和对命运的无奈。
译文
我仰天长啸,但上天却无从知晓我的痛苦;我捶打地面,但大地却默默无声,我独自哭泣,几乎要断绝生机,悲痛的哭声激荡着我的胸怀,与心爱的人情感即将断绝,却又看到了床榻上的被褥和衣物,跟随我的父亲和几位亲人,他们的脸色并不愉快,走到中庭门前,紧锁的大门将我阻隔在外,我的泪水无休无止地流淌,哭泣的泪水汇聚成河。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蔡文姬在遭遇人生重大变故后的极度悲痛和无奈,她仰天长啸、捶打地面,却无人回应,表达了内心的绝望和孤独,她看到曾经的床榻和衣物,却已物是人非,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哀伤,亲人的冷漠和无情,更是让她感到无比的绝望和孤独。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却蕴含着深沉的悲痛和无奈,蔡文姬通过仰天长啸、捶打地面等动作,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绝望,她也通过描绘亲人的冷漠和无情,进一步突出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助,整首诗充满了悲凉和哀伤,让人感受到蔡文姬坎坷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创作背景
蔡文姬的这首诗创作于她被南匈奴俘虏期间,在这段时间里,她经历了丈夫去世、被俘虏、生育二子等种种磨难,当她终于有机会回到中原时,却发现自己的亲人已经变得冷漠无情,这种巨大的反差和打击,让蔡文姬内心充满了悲痛和无奈,她写下了这首《悲愤诗》,以表达自己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亲人的失望,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蔡文姬个人的悲惨遭遇,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