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两过未曾登,那知张祜题诗处。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99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年来两过未曾登,那知张祜题诗处”,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唐·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张祜,年来两过未曾登。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译文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如今只见草色连天,淡远的天空和云彩古往今来都是这般相似,鸟儿们自由自在地在山林中往来,人们的歌声和哭声在水边回荡,深秋时节,千家万户都笼罩在蒙蒙细雨之中,落日时分,楼台上传来悠扬的笛声,我惆怅地想到,自从张祜题诗之后,我已有两年未曾登上这开元寺的水阁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宣州开元寺水阁及其周围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人事更迭的感慨,首联写六朝文物消失,天淡云闲,古今如一;颔联写鸟去鸟来、人歌人哭,自然永恒,人事多变;颈联写深秋时节,雨幕笼罩千家万户,落日时分,笛声悠扬;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未能再次登上水阁、未能再见张祜题诗的惆怅之情。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诗人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将自然景物的永恒与人事的变迁进行对比,突出了历史的沧桑感,诗人善于捕捉细节,如“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深秋时节的景象和氛围,诗人以惆怅之情结尾,既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也表达了对未能再次登上水阁的遗憾。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游览开元寺水阁时所作,开元寺是宣州的一处名胜,水阁则是开元寺内的一处建筑,杜牧在游览过程中,触景生情,想起了唐代诗人张祜曾在此题诗,而自己却已有两年未曾登上这水阁,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既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也表达了对未能再次登上水阁的遗憾和惆怅之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