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阴
宋·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满地湿云收未尽,一帘花影不分明。
黄昏更下潇潇雨,叶底疏灯照路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是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杜甫的沉郁顿挫,又有苏轼的豪放洒脱,被誉为“诗俊”,陈与义在文学上成就颇高,是江西诗派“三宗”之一,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二月的巴陵(今湖南岳阳)日日刮风,春天的寒意还未消退,让园中的主人(诗人自指)感到畏惧,海棠花毫不吝惜它那如胭脂般的红色,独自在蒙蒙的细雨中绽放,满地的湿云似乎还未完全散去,窗帘外的花影也变得模糊不清,到了黄昏时分,又下起了潇潇的春雨,树叶下的稀疏灯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早春时节巴陵地区的阴冷天气和海棠花在风雨中傲然绽放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巧妙融合,表达了对春天既期待又畏惧的复杂心情。
赏析
意境营造:诗中“满地湿云收未尽,一帘花影不分明”两句,通过“湿云”和“花影”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幽静的意境,既表现了天气的阴沉,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微妙变化。
情感表达:诗人以海棠花为喻,赞美其不畏风雨、傲然独立的品格,实际上也是对自己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精神的抒发。
语言风格:全诗语言清新自然,用词简练而富有画面感,展现了陈与义高超的诗歌造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陈与义南渡之后,具体年份不详,当时,诗人身处战乱频仍、国破家亡的动荡时期,内心充满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未直接抒发这种情感,而是通过描绘早春的自然景象,寄托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坚韧精神的赞美,这种以景寓情的手法,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含蓄而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