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吹雨作丝轻,驾勒余寒放晚晴。全诗是什么?

生辉6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春晴

宋·陈与义

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

东风吹雨作丝轻,驾勒余寒放晚晴。

柳外莺声碎玉啼,花梢蝶影媚春酲。

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光如瞬息。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诗论家。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在继承杜甫传统的基础上自成一家,风格独特,他早年曾受到苏轼等人的影响,后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尤其在战乱时期,他的诗作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陈与义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很高的成就,还在诗论方面有所建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透过窗户,远处的景色与书房的帷幔相通,鱼儿簇拥着香饵游近石矶,东风吹来细雨如丝般轻盈,驱散了残余的寒气,迎来了傍晚的晴朗,柳树外黄莺的啼声清脆如玉碎,花梢上蝴蝶的影子妩媚动人,仿佛春醉了一般,整个春天能有几个晴朗的日子呢?三月的风光就像瞬息万变的光影一样短暂。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雨后初晴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短暂,首联写窗前的景色,通过“窗含远色”和“鱼拥香钩”两个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氛围,颔联则直接点出“东风吹雨作丝轻,驾勒余寒放晚晴”,用“东风吹雨”和“驾勒余寒”两个动作,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气候变化和雨后的晴朗,颈联和尾联则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时光的短暂,通过“莺声碎玉啼”和“蝶影媚春酲”等生动的意象,以及“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光如瞬息”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珍惜和留恋。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雨后初晴的美好景象,诗人通过描绘窗前的景色、雨后的晴朗、柳外的莺声和花梢的蝶影等细节,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氛围,诗人还通过“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光如瞬息”的感慨,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珍惜和留恋,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陈与义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正身处一个相对宁静的环境中,有机会观察和感受春天的美好,作为一位历经战乱和流离的诗人,陈与义对生命的短暂和美好时光的珍贵有着深刻的体会,在这首诗中,他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还表达了对生命和时光的感慨和思考,这种感慨和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生命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