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公无渡河
唐·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岸南岸北皆风波
(此句虽非全诗独立一句,但可理解为对黄河波涛汹涌,两岸皆不平静的描绘,融入全诗意境中。)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对后世影响深远,李白一生游历四方,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反映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译文
黄河之水从西方昆仑山奔流而下,咆哮着穿越万里,冲击着龙门,波涛汹涌,连天蔽日,连尧帝都感到忧虑,大禹治理洪水,不顾家中小儿啼哭,终于使洪水退去,九州大地得以恢复农耕,洪水虽去,留下的却是茫茫风沙,有个披头散发的老者,看似疯狂又痴迷,清晨时分站在河边,想要做什么呢?旁人不忍他的妻子劝阻他,他却执意要渡河,说“公无渡河,苦渡之”,老虎尚可搏斗,但黄河却难以凭借,老者最终溺死在海边,那里有条长鲸,白牙如雪山,老者就被挂在其间,箜篌的悲歌,他终究没有回来。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黄河的壮阔与危险,以及一个老者执意渡河而溺亡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感慨,也隐含了对英雄主义与悲剧命运的深刻思考。
赏析
李白以黄河为背景,通过夸张的手法,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紧密结合,营造出一种悲壮而宏大的氛围,诗中“公无渡河”的反复吟唱,既是对老者悲剧命运的哀叹,也是对人生选择的一种警示,长鲸白齿的描绘,更是增添了画面的恐怖与神秘感,使整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李白游历黄河沿岸期间,面对黄河的壮阔与危险,诗人有感而发,创作出了这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篇,李白一生追求自由与理想,但现实往往充满挫折与无奈,这首诗或许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某种挣扎与困惑,通过老者渡河的故事,诗人也表达了对人生选择与命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