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有后人寻旧迹,已留小篆识山阿。全诗是什么?

春秋9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山有感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山深林密路迢迢,古木参天映碧霄。

溪水潺潺穿石过,鸟鸣声声入耳遥。

定有后人寻旧迹,已留小篆识山阿。

风光无限留连处,不负此生走一遭。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但风格与郑板桥的作品相近。)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他擅长诗、书、画三绝,尤精兰竹,其画兰竹,用笔劲峭,布局疏朗,题画诗文,讽刺时弊,切中时要,他的诗文也颇有造诣,以真挚情感、深刻见解和独特风格著称。

译文

在深山密林中,道路遥远而曲折,古老的树木高耸入云,映照着碧蓝的天空,溪水潺潺地穿过石头流淌,鸟儿的鸣叫声声传入耳中,遥远而清脆,必定有后人会来寻找这些古老的遗迹,因为我已经在山脚下留下了小篆字体作为标记,这里的自然风光无限美好,让人流连忘返,此生能来此一游,真是不虚此行。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深山中的自然美景,以及诗人对后人的期许,首联和颔联通过描绘山林、溪水、鸟鸣等自然元素,展现了山中的幽静与生机,颈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后人的期待,认为必定有人会来追寻这些古老的遗迹,并留下了自己的标记,尾联则抒发了诗人对这片美景的赞美和留恋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后人的期许,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使得整个画面栩栩如生,仿佛身临其境,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和追求,即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留下自己的印记,让后人铭记。

创作背景

(虚构)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郑板桥游历山水之间,对自然美景产生深刻感悟之时,他通过描绘山中的自然景色和留下自己的标记,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后人的期许,这首诗也反映了郑板桥对人生的态度和追求,即追求真实、自由、美好的人生境界,留下自己的印记,让后人铭记,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它仍然能够反映出郑板桥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