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牡丹
朝代:宋
作者:陈与义
一自西蜀移汉苑,浓妆艳抹不曾休。
芳艳半开争共赏,何人还爱雨馀枝。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他早年曾受到苏轼等人的影响,文风清新自然,南渡后,诗风有所转变,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作品多抒发国破家亡之痛和忧国忧民之情,陈与义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高的成就,是江西诗派的重要成员之一。
译文
自从牡丹从西蜀移植到汉苑以来,它就一直以浓妆艳抹的姿态展现着,当花朵半开时,人们争相观赏它的美丽,然而又有谁还会去关注那些经历过雨后依然挺立的枝条呢?
释义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牡丹花的美丽和人们对它的喜爱,首句“一自西蜀移汉苑”交代了牡丹的来源和移植的历史背景;次句“浓妆艳抹不曾休”则形象地描绘了牡丹花的艳丽姿态;第三句“芳艳半开争共赏”进一步突出了牡丹花盛开时的美丽和人们争相观赏的场景;末句“何人还爱雨馀枝”则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那些经历过风雨依然坚韧不拔的牡丹枝条的关注和赞美。
赏析
这首诗以牡丹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牡丹花的美丽和人们对它的喜爱,诗人也通过末句的反问,表达了对那些经历过风雨依然坚韧不拔的牡丹枝条的赞美和关注,这种赞美不仅是对牡丹枝条的赞美,更是对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赞美,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陈与义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陈与义生活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国家危亡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可能通过描绘牡丹花的美丽和坚韧不拔的枝条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注和忧虑,诗人也可能通过这首诗来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牡丹花的美丽和人们对它的喜爱,更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和关注,这首诗也反映了陈与义个人的经历和时代背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