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东瀛佛日
宋·释绍嵩
东望扶桑万丈高,此中佛日常明昭。
金光普照三千界,法雨沾濡亿万遥。
海国虔诚同顶礼,人间清净共逍遥。
何时得遂归山志,静坐蒲团诵佛号。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活跃于南宋时期,以诗文名世,尤其擅长描绘佛教题材和自然风光,其作品多反映佛教思想,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
译文
向东遥望那万丈高的扶桑树,这里佛光普照,佛日永远明亮,金色的佛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法雨滋润着亿万众生,海国的人们都虔诚地顶礼膜拜,人间因此变得清净而逍遥,何时才能实现归隐山林的心愿,静静地坐在蒲团上诵读佛号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佛教圣地东瀛(此处泛指东方佛教文化繁荣之地)的庄严景象,首联“东望扶桑万丈高,此中佛日常明昭”以扶桑树象征佛教的崇高与永恒,佛日则比喻佛法之光永远照耀,颔联“金光普照三千界,法雨沾濡亿万遥”进一步描绘了佛法的广大无边,金光普照三千世界,法雨滋润亿万众生,颈联“海国虔诚同顶礼,人间清净共逍遥”则表现了人们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灵清净与自在,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静心修行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佛教文化为背景,通过描绘东瀛佛日的庄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崇敬与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如扶桑树象征佛教的崇高与永恒,佛日比喻佛法之光永远照耀等,使得诗歌意境深远而富有哲理,诗人还通过描绘人们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灵清净与自在,展现了佛教文化的积极社会作用,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佛教题材诗歌。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已无从考证,但可以推测的是,释绍嵩作为一位僧人诗人,他对于佛教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理解,在游历或修行过程中,他或许被东瀛佛教圣地的庄严景象所震撼,从而触发了创作灵感,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的崇敬与向往,以及对归隐山林、静心修行的渴望,这首诗也反映了南宋时期佛教文化的繁荣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