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拟古十二首·其七
唐·陶渊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少壮几时逝,浮荣何足夸。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随时转,衰荣苟如此,
得酒无相违。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陶渊明
朝代: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伟大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表现出对自然及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日暮时分天空无云,春风送来微微的和煦,佳人喜爱这清静的夜晚,通宵达旦饮酒唱歌,歌唱结束长长地叹息,这歌声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弦,明亮的云间月,鲜艳的叶中花,难道它们没有一时的美好吗?但不久又会怎样呢?少壮年华几时消逝,虚浮的荣耀有什么值得夸耀?大丈夫志在四方,我愿永远不知老之将至,亲戚们共处一堂,子孙们还能相互保全,酒杯和琴弦随着时光流转,既然人生的衰荣就像这样,那么得到酒就尽情享用,不要违背自己的心愿。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日暮春夜、佳人欢歌、自然美景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荣枯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衰荣苟如此,得酒无相违”一句,更是直接点明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接受和对饮酒自适的豁达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象开篇,逐步过渡到人生哲理的探讨,结构紧凑,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佳人欢歌、自然美景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随后笔锋一转,以“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的设问,引发读者对人生短暂的深刻思考。“衰荣苟如此,得酒无相违”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接受,更展现了他面对现实困境时的豁达与超脱,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意味,是陶渊明诗歌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他一生仕途不顺,多次辞官归隐,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陶渊明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对世俗的浮荣和人生的无常有了更透彻的认识,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