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叹黄犬,骨肉异所归。的解释

风云109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七哀诗

汉·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盘桓不能去,伫立久彷徨。

去住两情萦,何当复相见?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弃妾身如蓬,逐风还自迷。

长夜安可逝,愁思当告谁?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愁思当告谁,泪下谁能禁?

天涯浮萍迹,何时定所依?

一朝叹黄犬,骨肉异所归。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朝露去无还,逝者如斯夫!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文学家、书法家,“建安七子”之一。

朝代:东汉

作者简介

王粲生于名门望族,自幼便聪慧过人,博学多才,早年曾依附于荆州牧刘表,但未受重用,后归降于曹操,被任命为丞相掾属,赐爵关内侯,王粲善诗赋,其作品以抒情见长,情感真挚深沉,语言质朴自然,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译文

长安城战乱不断,乱象丛生,如同豺狼虎豹肆虐,我无奈离开中原,远赴荆蛮之地避难,亲戚为我悲伤,朋友依依不舍,出门所见皆是白骨覆盖的平原,路上有饥饿的妇人,抱着孩子丢弃在草丛间,她听到孩子的哭声,却只能挥泪离去,无法带回,我驱赶马匹离开,不忍听闻这悲惨的言辞,登上灞陵岸向南眺望,回首遥望长安城,想到那些被囚禁在下泉的人,我不禁伤心肝肠,徘徊不能离去,久久伫立彷徨,去留两难,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胡马依恋北风,越鸟筑巢于南枝,而我如同漂泊的蓬草,随风飘荡迷失方向,长夜漫漫何时能尽,愁思又能向谁诉说?沉吟不语又能如何,寂寞本就是我心之所向,愁思又能向谁诉说,泪水怎能止住?如同天涯浮萍,何时才能有安定的归宿?一旦叹息黄犬之悲,便知骨肉已各奔东西,生离死别之痛,怎能言说?如同朝露一去不复返,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时期的悲惨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造成的生灵涂炭、家破人亡的深切同情和无奈,一朝叹黄犬,骨肉异所归”一句,借用了李斯被腰斩前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造成的家庭破碎的哀叹。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深沉,语言质朴自然,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乱时期的悲惨景象和人们的苦难生活,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将个人的遭遇与时代的悲剧相结合,展现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巨大破坏和心灵上的沉重打击,诗人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在艺术上,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东汉末年战乱时期,当时,长安城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王粲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痛苦,他亲身经历了战乱时期的种种悲惨景象和人们的苦难生活,因此创作了这首《七哀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同情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