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避秦吟
唐·司空图
商皓虽寂寞,幸免坑焚悲。
黍离缘底事,千载尚思归。
作者及朝代
作者:司空图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司空图(837年-904年),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晚唐诗人、诗论家,他生于晚唐,历经战乱,一生淡泊名利,晚年隐居中条山王官谷,以诗酒自娱,司空图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怀,风格清新自然,其诗论著作《二十四诗品》更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商山四皓虽然生活寂寞,但他们却幸运地避免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悲惨命运。
为何我会对黍离之悲如此感慨,原来是因为千百年来,人们心中始终怀有归隐田园、远离战乱的愿望。
释义
“商皓虽寂寞,幸免坑焚悲”中的“商皓”指的是商山四皓,他们是秦末汉初的四位隐士,因避秦乱而隐居商山,后受汉高祖刘邦征召出山辅佐太子。“幸免坑焚悲”则是指他们幸运地没有遭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灾难。“黍离缘底事,千载尚思归”中的“黍离”出自《诗经·王风》,象征着国家的衰亡和人民的流离失所,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乱世的不满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商山四皓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乱世中能够保持节操、幸免于难的隐士的敬佩之情,通过“黍离”之典,抒发了诗人对国家衰亡、人民流离失所的深切同情,整首诗语言简洁凝练,情感深沉含蓄,既体现了司空图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人心思安的普遍心理。
创作背景
司空图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代,他一生历经战乱和流离失所之苦,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失望和无奈,他选择了隐居山林、远离尘嚣的生活方式,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既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司空图对乱世中能够保持节操的隐士的敬佩之情,以及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衰亡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