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夜思
唐·张九龄
夜色渐深寒月升,孤灯独影对空庭。
之子未高卧,相思共此心。
天涯路远情难寄,海角山高梦易惊。
欲问归期何处是,空余泪眼望长亭。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年间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臣,他自幼聪敏好学,以文章知名天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修国史、兼集贤院知院事,主持编纂《唐六典》,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八月,为李林甫所谗言,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不久又被诬陷,贬为荆州长史,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病逝于韶州,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译文:
夜色渐渐深沉,寒冷的月亮升起,我独自面对空旷的庭院,孤灯相伴,远方的你并未安然入睡,我们彼此思念,心意相通,虽然相隔天涯,路途遥远,情感难以传递;海角山高,梦境容易惊醒,想要询问你的归期在何处,却只能空留泪眼,望着远方的长亭。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夜色、孤灯、空庭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而“之子未高卧,相思共此心”则直接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心灵相通和相互思念,后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因思念而产生的无奈和惆怅,想要知道友人的归期却无从得知,只能空留泪眼。
赏析:
这首诗以夜色为背景,通过描绘孤灯、空庭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诗人以“之子未高卧,相思共此心”直接表达了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相互思念,这种思念之情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使得诗人与友人虽然相隔千里,但心意相通,后两句则进一步升华了这种思念之情,诗人想要知道友人的归期,却无从得知,只能空留泪眼,这种无奈和惆怅之情跃然纸上,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思念远方友人时所作,张九龄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在贬谪期间,他远离家乡和亲人,孤独无助,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夜色、孤灯、空庭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奈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