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田赋》
东汉·张衡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
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
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
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
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
原隰郁茂,百草滋荣。
王雎鼓翼,鸧鹒哀鸣;
交颈颉颃,关关嘤嘤。
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跃渊泉,凤鸣高冈;
岑峦叠翠,郁乎苍苍。
明石班烂,列坐乎兰堂;
周览八荒,出入遐肠。
焉乃神心旷荡,逸思飘飖;
解世网之羁縻,陵霄汉以远游。
乘纤缴之六翮,凌清风而遐逝。
游于宇宙之无穷,乐乎天地之衢道。
况兹身之夙孤,岂复惮乎劳瘁!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敢爱微躯,苟图饱与暖。
团团丘墟,邻里殚尽;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朝露未晞,华叶已落;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常恐先朝露,填沟壑以长辞。
岂悟览物,徘徊以娱思。
尽天道以索寞,援雅琴以自欣。
嗟哉!
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慎修永思,不远而复;
聊以娱心,命篇曰《归田》。
作者简介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蜀郡太守张堪的孙子,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译文
长久地游乐于京城,却没有高明的谋略去辅佐君王;只是徒然地临河羡慕游鱼,等待黄河水清那一天的到来实在太久远,感慨蔡泽的壮志慷慨,追随唐举去接受命运的裁决,知道天道是微妙难明的,还是追随渔父去同乐于江湖吧;丢掉官场的功名利禄,远离尘世的喧嚣,与世事长辞。
正值仲春二月,气候温和晴朗;高原与低地草木茂盛,百草生长得欣欣向荣,鱼鹰在水面张翼低飞,黄鹂在枝头婉转歌唱;鸟儿们交颈和鸣,发出关关嘤嘤的啼声,于是我在这片乐土上逍遥漫游,姑且用来欢娱我的性情。
就像龙跃出于深渊,凤翱翔于高冈;山峦重叠,郁郁葱葱,苍苍茫茫,明亮的玉石色彩斑斓,排列坐在华美的殿堂;放眼浏览四周,思绪随着风云飞扬。
于是心神旷达,思绪飘忽;摆脱官场的羁绊,飞向遥远的天际,乘着六条细绳系着的羽翼,迎着清风,向远方飘然而去。
在宇宙的无穷空间中遨游,在天地的大道间快乐地行走,何况我从小就成为孤儿,难道还害怕劳苦吗?只是担心作为人父,不能让儿女们吃饱穿暖,又怎敢吝惜自己的身躯,苟且求取温饱呢?
周围一片荒凉,邻里全都死尽;等待黄河变清,人的寿命又有几何?早晨的露水尚未晒干,绿叶已经落下;常常担心秋天到来,树叶枯黄,百草凋零。
常常害怕自己先死,填尸沟壑而长辞,哪里想到看到这些景物,徘徊不定,以寄托自己的思绪,既然天道难以穷究,就援琴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吧!唉!姑且放纵心情于物外,哪里还知道荣辱得失的所在呢?
谨慎地修身,长久地思考,不远的将来就会回归本真;姑且用来欢娱自己的心志,于是写下这篇《归田赋》。
释义
“慎修永思,不远而复”意为谨慎地修身,长久地思考,不远的将来就会回归本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修身养性、回归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赏析
《归田赋》是张衡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也是汉末抒情小赋的绝响,它标志着汉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全文描述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对自由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官场的厌倦和批判。
“慎修永思,不远而复”作为全文的结尾,点明了作者的主旨和追求,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修身养性的重视,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它告诉我们,只有谨慎地修身、长久地思考,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回归本真。
创作背景
张衡在东汉时期曾任太史令、侍中等职,对天文、历法、机械等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由于他性格耿直,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最终遭到排挤和陷害,在仕途失意的情况下,张衡选择了辞官归隐,过上了隐居生活。
《归田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反映了张衡对于仕途的厌倦和对于自然的向往,也表达了他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通过这篇赋,我们可以感受到张衡那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