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觉行无碍,兼知路不难。出自哪首诗?

生辉15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行

唐·贾岛

身逐云归岫,心随雁去山。

始觉行无碍,兼知路不难。

霜落千林瘦,风清万象闲。

幽人何处在,空翠满松关。

作者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人称“贾浪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译文

我随着云朵归向山峦,心也随着大雁飞向远山。

这才开始觉得行走没有阻碍,同时也知道前行的道路并不艰难。

秋霜落下,树林变得稀疏而清瘦,清风拂过,万物都显得悠闲自在。

那幽居的隐士究竟在何处呢?只见满山苍翠,掩映着松关。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行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道路的领悟,首联写诗人身心归向自然,颔联“始觉行无碍,兼知路不难”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乐观态度,颈联描绘了秋日的山林景象,尾联则以问句形式,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探寻和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山行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颔联“始觉行无碍,兼知路不难”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既是对山行经历的总结,也是对人生道路的深刻领悟,诗人通过山行体验,认识到只要心怀坦荡,顺应自然,人生道路就不会艰难,颈联的景物描写则进一步烘托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尾联以问句形式收束全诗,既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探寻和向往,也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创作背景

贾岛一生穷愁潦倒,官运坎坷,但他并不因此消沉颓废,而是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去面对人生,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山行经历,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认为只要心怀坦荡,顺应自然,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诗人也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希望能在自然中寻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