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寄情丝竹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丝竹何妨托素心,高山流水寄知音。
清风明月皆成趣,绿竹青松共赏音。
一曲悠扬飘万里,几回吟唱动人心。
此生不负琴中趣,长伴丝桐度岁阴。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译文
丝竹之音何妨寄托我纯真的心,高山流水般的曲调正是为了寻找知音,清风明月都充满了情趣,绿竹青松共同构成了美妙的音乐世界,一曲悠扬的乐曲可以飘扬万里,几次吟唱就能打动人心,此生不辜负琴声中的乐趣,愿长久地伴着琴瑟度过岁月。
释义
“丝竹何妨托素心,高山流水寄知音”表达了作者通过丝竹之音寄托自己纯真的情感,并希望找到能够理解自己音乐之美的知音,后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音乐与自然美景的融合,以及音乐对人心的深远影响。
赏析
这首诗以丝竹之音为引子,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的渴望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诗中“丝竹何妨托素心”一句,展现了作者不拘泥于世俗,以音乐为媒介,真诚地表达内心的情感,而“高山流水寄知音”则借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强调了知音难觅,但一旦找到便能产生深刻的共鸣,后两句通过对清风明月、绿竹青松的描绘,将音乐与自然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文人雅士的情怀。
创作背景
郑板桥生活在清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变革、文化交融的时代,他一生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某个静谧的夜晚,独自抚琴时,心中涌起的对知音的渴望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对知音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反映了他在那个时代中,对人生、艺术和自然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