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附加句:践踏随所遭,俯仰岂不平!
作者:曹操
朝代:东汉末年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东汉末年权臣,亦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译文
(注:由于“践踏随所遭,俯仰岂不平!”并非《观沧海》原句,此处仅翻译《观沧海》部分,附加句将结合整体意境进行简要说明。)
向东进发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这苍茫的大海,周围是葱茏的树木,各种各样的花草也长得非常茂盛,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秋风瑟瑟吹来,吹得草木都摇动起来,海中也翻涌起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太值得庆幸了吧!就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吧。
附加句“践踏随所遭,俯仰岂不平!”大意是:无论遭遇何种境地都勇往直前,俯仰之间,难道就不能实现心中的抱负与平衡吗?
释义
《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诗中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附加句“践踏随所遭,俯仰岂不平!”则表达了诗人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坚韧不拔和乐观态度,认为无论环境如何,都能保持内心的平衡与追求。
赏析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附加句“践踏随所遭,俯仰岂不平!”虽非原诗内容,但结合曹操的生平与性格,可以感受到其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不屈,以及对于实现个人抱负的坚定信念。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曹操这次登碣石山观海,实际上是一次军事上的胜利之后,借登山观海以舒展自己的心情,同时也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这首诗气势宏放,格调浑厚。
需要注意的是,“践踏随所遭,俯仰岂不平!”并非《观沧海》原文中的句子,可能是后人根据曹操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点,为了表达对其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而添加的,在赏析和解读时,需要将其与原文内容相区分,但又不失为一种对曹操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