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驷长卿羞志浅,怀章公子恨名迟。的释义

春秋7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怀才不遇

唐·罗隐

乘驷长卿羞志浅,怀章公子恨名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白发频生知不知。

作者简介

罗隐,字昭谏,唐代晚期诗人、文学家,他生活在晚唐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这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隐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抱负不得施展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语言犀利,风格独特。

译文

司马相如(长卿)虽曾乘驷马车游街,却仍因志向未竟而感到羞愧;怀揣官印的公子(暗指有才华却未得志的人)遗憾自己的名声来得太迟,青云之路尚未铺就,无法顺畅前行,而白发却频频生出,这是否意味着时光已逝,机会不再?

释义

“乘驷长卿羞志浅”中的“长卿”指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他曾因才华出众被汉武帝赏识,但此处诗人借以自比,表达了自己虽有才华却未能充分施展,感到志向浅薄的羞愧。“怀章公子恨名迟”则是以“怀章”(古代官员佩戴的官印)象征才华与地位,表达了诗人对未能早日成名,实现抱负的遗憾。

赏析

这首诗是罗隐对自身境遇的深刻抒发,通过借用历史人物的典故,巧妙地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表达出来,首句以司马相如自比,既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又流露出对未能实现更高理想的遗憾,次句则直接表达了对自己名声来得太迟的不满,透露出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后两句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通过“青云未得”与“白发频生”的对比,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罗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文人地位下降的时代,尽管他才华横溢,但多次科举不第,使得他深感怀才不遇,对社会现实充满了不满与批判,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既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罗隐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差距的深刻认识。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