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香亭下太真妃,一笑嫣然国已危。的释义

风云12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史诗·沈香亭》

唐·胡曾

沈香亭下太真妃,一笑嫣然国已危。

只道君王无限乐,不知妃子此中悲。

作者及朝代

作者:胡曾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胡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时期,他擅长写作咏史诗,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见解,胡曾的咏史诗风格独特,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译文

在沈香亭下,杨贵妃(太真妃)笑容娇媚,然而这一笑却使得国家陷入了危机,人们只知道君王在此中享受无尽的欢乐,却不知杨贵妃内心其实充满了悲伤。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杨贵妃在沈香亭下的笑容,暗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杨贵妃作为唐玄宗的宠妃,她的笑容虽然美丽,但却成为了国家动荡的导火索,诗人通过对比君王的无忧无虑和杨贵妃内心的悲伤,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背景,诗人通过“一笑嫣然国已危”这一生动的描绘,将杨贵妃的笑容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寓意和强烈的感染力,诗人也通过“不知妃子此中悲”这一笔,揭示了杨贵妃内心的无奈和悲伤,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朝的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唐玄宗在位期间,前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然而到了后期,他逐渐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尤其是宠爱杨贵妃,导致朝政荒废,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唐朝由盛转衰,国家陷入了动荡和危机,胡曾作为晚唐时期的诗人,对这段历史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慨,因此他通过创作这首咏史诗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慨,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诗人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反思,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切。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