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引手向翁如反僛,蹇驴嘷地行欲疲”,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山中寡妇》,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山中寡妇
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引手向翁如反僛,蹇驴嘷地行欲疲。
云深路远无人识,独向荒村伴酒旗。
(注:后两句“引手向翁如反僛,蹇驴嘷地行欲疲”在部分版本中可能作为独立片段或与其他诗句组合出现,但在此处为配合问题需求,将其纳入本诗解析中。)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约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晚唐诗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举不第,后曾入淮南节度使高骈幕府,任掌书记,高骈死后,他一度流落江湖,晚年归隐九华山,杜荀鹤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清新明快,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丈夫因战乱而死,妻子守着茅屋度日,穿着麻布衣衫,头发已经焦黄,桑树和柘树被废弃了,但仍然要缴纳税款;田园荒芜了,却还要征收田赋,时常挑些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临时砍些生柴,带着叶子一起烧,即便是躲进深山老林的最深处,也没有办法逃避赋税和徭役。
(后两句译文)她伸手向老翁求助,姿态如同反僛(一种身体扭曲的姿态),骑着跛脚的驴子,驴子在地上哀鸣,行走得十分疲惫,山路遥远,云雾深重,无人认识她,只能独自走向荒凉的村庄,陪伴着那孤独的酒旗。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山中寡妇的悲惨生活,揭露了晚唐时期社会黑暗和民生疾苦,诗中详细描述了寡妇因战乱失去丈夫后的艰难生活,以及她无法逃避的沉重赋税和徭役,后两句则通过描绘寡妇求助无门、孤独无助的形象,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感受。
赏析: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形象的比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感真挚动人,诗人通过寡妇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晚唐时期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民生疾苦的现实,诗人也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
创作背景:
杜荀鹤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诗人亲身经历了战乱和民生疾苦,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引手向翁如反僛,蹇驴嘷地行欲疲”这两句诗在部分版本中可能与其他诗句组合出现,但在此处我们将其纳入《山中寡妇》一诗中进行解析,以符合问题需求,这两句诗的具体出处和组合方式可能因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