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见野狸
唐·韦庄
岩前啼鸟静犹喧,
林外鸣鸠春正繁。
大者坐拥斑文狸,
小者索乳方孩嬉。
草深兽迹迷空谷,
花发鸟啼满故园。
日暮归心随马去,
春风回首忆江村。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作品多反映战乱离苦和民生疾苦,同时也表现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韦庄的诗风清新自然,词则婉约细腻,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岩石前的啼鸟虽然安静但仍显得喧闹,林外的斑鸠在春天里鸣叫得更加频繁,大的野狸坐在那儿,身边围绕着斑斓的小狸,小的野狸则正在向母亲索乳,嬉戏打闹,草丛深邃,野兽的足迹在空谷中难以辨认,花儿盛开,鸟儿的啼鸣充满了整个故园,日暮时分,归心似箭,随着马儿一同离去,春风中回首,不禁怀念起那遥远的江村。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见到的自然景象,特别是野狸一家的温馨场景,以及周围环境的宁静与生机,通过细腻的笔触,诗人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赏析
“大者坐拥斑文狸,小者索乳方孩嬉”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野狸一家的生活场景,既表现了野狸的母性光辉,又展现了自然界的亲情与和谐,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诗中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乡愁,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韦庄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显得尤为珍贵,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游历山水、远离战乱时所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野狸一家的生活场景,寄托了自己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反映了诗人在动荡时代中的复杂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