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虾蟆能作技,科斗似可读
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和侯协律咏笋》:
竹亭人不到,新笋满前林。
风箨飘朝雨,云梢挂夕阴。
虾蟆能作技,科斗似可读。
应讶长来此,年年伤我心。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他是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竹亭里人迹罕至,新长出的竹笋布满了前面的竹林,风吹动着竹壳,如同早晨的细雨飘落;云梢在夕阳下投下阴影,那虾蟆般的竹笋似乎在展示它的技艺,而竹节上的斑点又像是可以阅读的文字,你应该会惊讶于我经常来到这里,因为每年看到这些竹笋,都会触动我内心深处的伤感。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竹林中新笋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伤感,首联和颔联描绘了竹亭的幽静和新笋的生机,颈联以“虾蟆能作技,科斗似可读”比喻竹笋的形态,既形象又富有诗意,尾联则点明了诗人内心的伤感,暗示了他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
赏析
这首诗以竹笋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颈联中的“虾蟆能作技,科斗似可读”是诗中的亮点,既描绘了竹笋的形态特征,又富有象征意义,虾蟆般的竹笋似乎在展示生命的顽强和技艺的精湛,而竹节上的斑点则像是历史的印记,让人不禁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韩愈在贬谪期间所作,当时他因上书言事而得罪权贵,被贬至偏远之地,在孤独和困苦中,他常常来到竹林中寻找慰藉,新笋的生长让他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和力量,但同时也勾起了他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既是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