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无方外客,於此停高躅。下一句是什么?

梦梦99个月前

诗词原文

寻西山隐者不遇

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岂无方外客,於此停高躅。

白云随处起,流水趁前沙。

作者及朝代

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早年信奉佛教,后出家为僧,皎然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人均有交往,诗名甚著,他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和宗教生活,风格清丽闲淡,为唐代诗僧中的佼佼者。

作者简介

皎然一生崇佛好茶,晚年曾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与茶圣陆羽为挚友,常品茗论诗,他的诗作在唐代颇有影响,与韦应物并称“韦皎”,又与灵澈、贯休齐名,有“释门三杰”之称,皎然的诗歌理论也颇有建树,他主张“情在言外”、“取境”、“风格”等,对后世诗歌创作和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

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但是到了秋天也没有开花。

敲门竟连一声犬吠都没有,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

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怕是要黄昏日落了。

难道这里没有隐居的世外高人,曾经在此留下过足迹吗?

白云随风而起,流水追逐着前面的沙洲。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寻访西山隐者而未遇的情景,通过描写隐者居所的幽静、自然环境的优美以及隐者行踪的飘忽不定,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隐者高洁人格的赞美。“岂无方外客,於此停高躅”一句,意为难道这里没有隐居的世外高人,曾经在此留下过高尚的足迹吗?表达了诗人对隐者踪迹的探寻和对其高洁人格的敬仰。

赏析

这首诗以寻访隐者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隐者居所的幽静和自然环境的优美,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诗人通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等句,展现了隐者生活的简朴和自然,通过“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等句,暗示了隐者的高洁和淡泊,而“岂无方外客,於此停高躅”一句,则更是将诗人的敬仰之情推向高潮,表达了对隐者高洁人格的赞美和向往,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皎然的个人经历有关,皎然一生崇佛好茶,对隐逸生活有着深厚的向往,他通过寻访隐者这一行为,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人格的赞美,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唐代社会对隐逸文化的推崇和向往,以及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某种逃避和反思,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这首诗可能还蕴含着诗人对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不满和无奈,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