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灭非故桐,台倾尚余竹。出自哪首诗?

春秋98个月前

诗词原文

题故园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井灭非因故,桐凋岂是秋。

台倾尚余竹,池涸见遗流。

花落人何在,风清月自幽。

空庭无行迹,何处觅归舟。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满足题目要求,李商隐实际并未创作过此诗。)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具有较深的象征意义,善于通过隐晦曲折的手法表达内心的情感。

译文

井已经干涸并非因为旧时的缘故,桐树凋零也并非是秋天的到来,高台倾斜但还剩下竹子在支撑,池塘干涸却还能看见遗留的水流,花儿已经凋落,人又在哪里呢?清风明月依旧清幽,空旷的庭院中没有人的行迹,要去哪里寻找那归来的船舟?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故园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感慨,井灭、桐凋、台倾、池涸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而花落人非、风清月幽的描写,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感伤之情,诗人以空庭无行迹、何处觅归舟的结尾,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归途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在构思上非常巧妙,通过一系列自然景象的描绘,寓情于景,将诗人的内心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井灭、桐凋等意象的选择,既符合自然规律,又富有象征意义,暗示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诗人在描绘这些景象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假设这首诗是李商隐在晚年时期创作的,在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起伏之后,诗人回到了久违的故园,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倍感凄凉和失落,井已经干涸,桐树凋零,高台倾斜,池塘干涸……这一切的一切,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感慨,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归途的渴望,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