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叹秋
唐·杜荀鹤
早凋三径菊,空废《五噫》歌。
壮志随年去,闲情与日多。
秋风惊白发,夜雨长蓬蒿。
不为穷愁苦,何言达士豪。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晚唐诗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隐居九华山苦读,后出游各地,曾数次应举不第,直到大顺二年(891)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他的诗作多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风格质朴自然,语言通俗易懂,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译文
三径边的菊花早早地凋零了,曾经激昂的《五噫》之歌也白白地废弃了,壮志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逝,闲情却与日俱增,秋风让我惊觉自己已经满头白发,夜雨使得蓬蒿疯长,我并不为穷困和忧愁所苦,怎能说只有达官贵人才算豪杰呢?
释义
早凋三径菊:三径,指隐士居住的地方,典出汉代蒋翊归隐后,在屋舍前开辟三条小径,只与求仲、羊仲两位隐士往来,这里借指诗人的隐居之处,菊花早凋,象征着诗人的理想或志向未能实现而早衰。
空废《五噫》歌:《五噫》歌,东汉梁鸿所作,表达对时政的不满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里指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未能得到施展,只能空自感叹。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菊花早凋、《五噫》歌空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壮志未酬、年华老去的感慨,诗中“壮志随年去,闲情与日多”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理想破灭的无奈与悲哀,而“秋风惊白发,夜雨长蓬蒿”则以自然景象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孤独,结尾两句“不为穷愁苦,何言达士豪”则展现出诗人虽处困境,但仍不失高洁之志,不向世俗低头的坚韧精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荀鹤晚年时期,此时他虽已中进士,但仕途并不顺畅,生活依然贫困潦倒,面对自己壮志未酬、年华老去的现实,诗人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悲哀,于是写下了这首抒发感慨之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反差的深刻认识,以及他在逆境中仍能保持高洁之志的坚韧精神。